公元前340年,爱国诗人、楚国大夫屈原,面临亡国之痛,于五月五日,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。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,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。以后,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,每到这一天,人们便竹筒装米,投入祭奠,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--"筒粽"的由来。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、荷叶包粽子呢?《初学记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汉代建武年间,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,自称是三闾大夫(屈原的官名),对他说:"你们祭祀的东西,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,以后可用艾叶包住,将五色丝线捆好,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。"于是,人们便以"菰叶裹黍",做成"角黍"。世代相传,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。 清代乾隆皇帝,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,龙颜大喜,赞不绝口,欣然赋诗一首:"四时花竟巧,九子粽争新。"九子粽:是粽子的一种,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,有大有小,大的在上,小的在下,形状各异,非常好看。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,形成五彩缤纷。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,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、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,因为"粽子"谐音"中子",民间有吃了"粽子"能得儿子的风俗,故"九子粽"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。清代诗人吴曼云,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:"裹就连筒米宿春,九子彩缕扎重重, 青菰褪尽云肤白,笑说厨娘藕复松。"
箬(ruo)叶是箬竹的叶子,箬竹属禾本科。拉丁名:Indocalamus latifolius 别名:箬叶竹。地下茎为复轴形,有横走之鞭。小型竹,秆较低矮,高达2米,秆茎与枝条相仿。节间长约25厘米,中空较小。叶片披针形,叶大,长可达45厘米,宽可超过10厘米,下面散生银色短柔毛,在中脉一侧生有1行毡毛。原产于中国,分布于华东、华中地区及陕南汉江流域。山东南部有栽培。生长适应性强,较耐寒,喜湿耐旱,对土壤要求不严,在轻度盐碱土中也能正常生长,喜光,耐半阴。竹叶宽大,用作观赏。叶片还可作粽叶,斗笠等衬垫。 在我们宁都的北部乡镇如肖田、东韶居多,其中肖田乡的箬叶一度成为该乡的特色产业。
粽叶学名箬叶,(Indicalamus Leaf),箬竹属(l.NaKai)中的阔叶箬竹(l.latifolius)的叶片,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丘陵地区, 在我国南方一直用粽叶包粽子,就是利用其特殊的竹香味和防腐作用。生长在广袤的丛山峻岭中,根系发达,生命力强,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水土保护植被,而且还是一种取之不竭的财富,是山区百姓的“ 绿色银行”,面积达20万亩,产量达8000吨。它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份,可提取天然香精香料和食品添加剂,气味芳香,闻上去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。它不仅能用于包粽子,还用于包装其他的食品及餐桌上的装饰和食品的陪衬,还可用于编制器皿、做合饭盒和剪成各种形状。粽叶,天然生长,无毒害,无污染,并且年年可采,季季可收,做为食品包装,具备无污染和使用的“一次性”。因此,被当今营养学家称之为“天然绿色食品”。
《本草纲目》中早就有记载,粽叶具有有清热止血、解毒消肿、治吐血、下血、小便不利、痈肿等功效。近年来研究证明,箬竹叶多糖物具有抗癌效果。《中药大词典》中也介绍粽叶有清热止血、解毒消肿,治吐血、小便不利、喉痹、痈肿等功用。
江西乡民采摘箬(ruò )叶
中新社发 江西戴向阳 摄
江西婺源一女子在铺晒箬叶,并束扎成捆的干燥箬叶,等候商贩们前来收购。据了解,箬叶,又称粽子叶。按采摘时期不同,箬叶分“梅箬”、“伏箬”、“秋箬”。其中以采自大伏天的“伏箬”最佳,这种叶片宽薄,柔韧清绿,是裹粽子的上上之品。
江西省永丰县中村乡,家家户户门前都晒满了箬叶。每到箬叶采摘季节,每人每天仅采摘箬叶就可以赚到100多元。昔日不起眼的箬叶,现在却远销台湾、香港地区,并出口日本、新加坡等国。图为近日梨树村的农户正在晾晒箬叶。(刘浩军 聂永清摄)